□蒋璟璟
记者接到群众反映,眼下一些销售和田玉的市场里,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和田玉的认知不足,通过各种手段欺骗消费者,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。从曝光的案例看,各种欺骗手段可谓五花八门:低价青海料、阿富汗玉经滚筒打磨、化学染色漂白后伪装成“籽料”;再配2元一张、可扫码验真的“假鉴定证书”洗白身份;直播间里主播与摊主合演“砍价戏”,通过脚本演出,诱导粉丝抢购。(央视)
玉石一行,本就水深。敢在直播间里买玉的,也是心大。此番媒体暗访,揭开了重重内幕。而事实上,这一行当,一直以来就是“内幕重重”。门道多、猫腻多,道行不够而又心存侥幸者,被坑乃是大概率事件。应该说,互联网勃兴、电商崛起以来,极大助力了很多行业的透明化、规范化,比如说手机、汽车等,但这一“神奇效应”对于玉石领域融可赢配资,却似乎并不成立。这其实也难怪,“玉料”“玉器”“玉制品”,一方面超越于感官判断,另一方面标准化程度也不够。
“玉制品”的价值,从来都是原料决定论。而从原料到制成品,这里面,还要经历漫长的流转链条。此次媒体暗访的,就是国内一处知名的“和田玉加工与交易集散地”。“集散地”的说法,在某种意义上说,本身就自带某种传统商业模式的色彩,收购、加工、转卖,这个过程中商贩、作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——与之相对应的,则是企业化、连锁化、品牌化的现代玉制品产业。于消费者而言,前一种模式有着淘宝、捡漏的无限可能性,后一种模式相对靠谱却很高溢价。
借助直播电商,很多以往的小商贩、小作坊,都有了自己的主播、打造了自己的网红,颇有摇身一变、登堂入室之感。而穿透这些光鲜的“IP”,我们其实会发现,他们的草莽属性丝毫未变,行业的混沌逻辑丝毫未变。变的,只是造假的“技术”、只是售假的话术。分明是以次充好、鱼目混珠,可是“卖玉主播”们,就是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抢着下单。直播间里的躁动气氛中,“真与假”的边界被人为模糊,重要的是“信以为真”,一种将错就错的自我麻痹。
就如同此前媒体也曝光过的羊绒衫一样,很多商品,属于“真的就是贵的”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建立起这一最基本的认知前提融可赢配资,或许也就能少些幻想、少些上当吧。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